国际科联“城市健康与福祉”项目办公室与“城市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联合举办生态文明城市的治理圆桌会议
发布时间:2019-07-11来源:国际科联
国际科学理事会“城市健康与福祉”国际办公室(Urban Health and Wellbeing Programme,UHWB)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于2019年7月6日至7日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举办“城市的生态文明治理-城市健康及福祉系统性方法”圆桌会议,围绕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题展开,其中包括多个议题,例如:地方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可达性评估、海绵城市,垃圾分类,生态设施建设和缓解气候变化等方面。来自柏林自由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和政治学等方面的教授、市环卫中心的高级工程师被邀到场做了精彩演讲。
本次会议由城市健康与福祉”国际办公室执行总监Prof. Franz Gatzweiler和城环所科技处处长卢新博士做开幕演讲,“城市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助理研究员高莉洁主持。来自中科院城环所的石龙宇研究员、吝涛研究员分别就“面向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市住区公共服务空间可达性评估—厦门案例”做了特邀口头报告。为推动“科学研究”到“政策制定”到“项目实施”这一循环理念,会议主办方还邀请了厦门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和非政府组织到场进行交流。
在政策治理方面上,来自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等相关同志提出了下一步生态文明改革建设新任务的诉求,而针对未来生态文明治理相关政策的落实,还需从具体方面的引导入手,例如垃圾分类、环境教育等,使生态意识能够真正融入居民生活,提高大众行动力,才能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来自非政府组织好猫生态文明推广中心的张水龙理事就厦门垃圾分类的实施途径及其自愿者团队的管理和挑战进行了多尺度讨论,对厦门市未来的垃圾分类管理提出了多个观点,例如,政府应实行1) 闭环管治,固定时间扔固定垃圾; 2)对垃圾源头进行减量;3)加强人性化的生态文明公共教育,从小事情做起;4)创新体制机制等。来自厦门同安区田洋村的书记陈水让介绍了田洋村一系列乡村振兴工作和展望,村民的参与和融入、核心队伍的组建、大学生人才的引进和党建的引领是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改造的重要机制之一。
来自浙江大学的谭荣教授还提到,生态文明城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社会和谐与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在现今经济利益导向为重的地方治理背景下,还需提高对社会对公共供给品例如地方性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通过央地关系下地方激励机制的变化以及价值观的改变,实现从“竞次”到“竞优”的转变。
厦门作为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地处国家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福建省,在近几年制定了多项支持低碳、弹性城市和生态文明转型的政策。多个行动已在中国诸多城市进行实施,取得了有效成果。本次会议能够更好地激励社会各个相关者在城市生态文明治理上的交流与互动,使政策决定者能够深入了解政策执行者所面临问题,通过系统性方法全面看待城市复杂问题。
(图一:会议现场)
(图二和图三:国际科联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执行总监Dr. Franz Gatzweiler和“城市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助理研究员高莉洁博士做做开幕式演讲)
(图四和图五:科技处处长卢新带领与会嘉宾参观城环所)
(图六:会议全体人员合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