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召开大气臭氧追因与控制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09-16来源:大气环境卓越中心
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大气臭氧追因与控制学术研讨会”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会议由大气环境卓越中心主任朱永官研究员主持,并特别邀请了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张永清副局长、地球科学处段晓男处长、卓越中心核心骨干安徽光机所刘文清院士、特聘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复旦大学陈建民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陆克定研究员莅临指导,卓越中心执委会成员、研究骨干等50余人出席了会议。
张永清副局长指出,基础研究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抓好卓越中心建设和推动B类先导专项实施是中科院促进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目前,臭氧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污染问题之一,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围绕大气臭氧污染机制与控制策略开展研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次学术研论会能围绕国内外臭氧污染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进行梳理,为今后的臭氧专项做好顶层设计,为逐步解决大气环境臭氧污染问题发挥引领与先导作用。
大气环境卓越中心首席科学家贺泓院士做了“大气灰霾专项成果与臭氧专项研究设想”的专题汇报,报告指出,通过为期5年的灰霾专项实施,研究团队在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机制、重污染天气成因、霾化学理论、大气污染过程的模式模拟、致霾前体物的污染减排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预期的进展。同时,还形成了中科院在重点区域的大气观测网络体系、在机理研究方面的烟雾箱群以及在部分城市的大气超级站地基观测体系等重要科研平台。灰霾专项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形成的平台条件,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典型区域灰霾污染治理工作,促进了我国蓝天保卫战计划的实施,凝集了我国大气环境领域的人才队伍,中科院以专项的班底组建了区域大气卓越中心。
由于我国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在颗粒物污染下降的同时,臭氧污染问题却不降反升,极大地抵消了大气环境颗粒物减排的绩效。另一方面,臭氧作为以二次生成为主的污染物,其污染的成因、来源及迁移转化机制极为复杂,相应的诸多科学问题还不明确,对反应中间体的观测以及前体物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也充满挑战。因此,开展大气臭氧追因与控制的先导性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王新明研究员、王跃思研究员、王自发研究员、刘建国研究员、陈运法研究员、陈建民教授分别做了“大气臭氧追因研究进展与展望”、“大气臭氧溯源”、“大气臭氧数值模拟与协同控制方案研究进展与展望”、“臭氧监测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进展与展望”、“臭氧健康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工作汇报,重点分析了中科院在各自领域方向与臭氧污染研究相关的基础与优势,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刘文清院士、贺克斌院士、陈建民教授和张小曳研究员分别对汇报内容和卓越中心下一步重点工作,特别是谋划新的大气臭氧先导专项做了点评和指导。
段晓男处长做了总结,他提出报告都很充分,专家意见也很有价值。建议大气臭氧追因与控制申请B类专项,并对研究框架进行必要优化,且多让年轻人承担任务,课题层面多给年轻人机会,争取一两个月内拿出臭氧专项实施方案,并尽快向院领导汇报。
最后,贺泓院士指出:先导专项既要体现科学前沿性,又要如何来实现落地,特别是控制、模式等要选择一至两个典型中心区域,推动示范。下一步工作就是尽快组织一支年轻、精干的队伍编写实施方案,向院领导和院机关汇报,争取尽快立项。
(图:陈伟民;文:吕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