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古文明先驱者们开创的先河,是站在巨人肩上对认知边界的不懈探索,是生活日新月异的飞速变革,是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的不灭星火。正因为我们时时好奇、时时遐想,才会有了“科学”的万千答案。5月13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如期召开,精选兼具生活趣味与科学问题的主题,来自厦门市第十中学、火炬小学、实验小学、五缘湾实验二小、会展二实小、瑞景小学、大同小学等百余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同学们参观城市环境研究所展厅,全面了解研究所发展历程和研发成果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在现代文明发展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城乡生活废水、工业生产废渣的资源化、合理化处置同样是一门重要的学问。研究所将几类典型污废处理工艺全程模拟,形成通俗有趣的模型,激发了少年们不断的好奇与思考,现场互动反响十分热烈。
结束了展厅参观,同学们在数字中心赵纯源老师的带领下步入景感生态园区,从物联网环境监测到园区里生长茂盛的草木,沉浸式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仔细分辨不同种类竹子的枝叶,与横穿道路的小松鼠不期而遇,于细微处探寻景感生态学的学科魅力。
参观活动结束后,研究所举行了科普讲座。首先,城市环境所所务委员卢新向各位同学致欢迎辞,介绍了组织举办公众科学日等系列活动目的和意义。公众科学日旨在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进研究所,了解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感受科学氛围,认识理解并参与科学,为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与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鼓励同学们们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努力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接下来,大气环境化学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组的郑荣华老师详细为大家科普了“大气超级站”,我们于夜晚的高楼顶端时常见到的雷达射线、臭氧的利与弊、不同季节对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变化。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组林向宇老师从科学的角度讲解了“生活中垃圾的减量与资源化”,一张张垃圾填埋场、处理站的照片令在座的大小朋友们深感震撼,而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的垃圾分类究竟有多么重要,看似随手丢弃的瓶盖与纸杯其实是错放的资源,如果得到合理利用不仅能够减轻环境的压力,更是一种另类的宝贵财富。物理环境研究组张紫燕老师则带领大家飞向宇宙,看一看先于人类“遨游太空的小动物们”,感受中国作为世界前列的航天大国,我们的航天史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最后,紫燕老师肯定的表示,随着空间站的建立,载人航天技术不断发达,我们年轻的一代正与航天技术一同成长,在不远的未来,一定有更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正如本次开放日主题“遇见科学,预见未来”所希冀的,科学的未来正寄托在新一代的青少年们身上。活动尾声同学们都表示意犹未尽,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这样实地学习的机会,近距离对话科学家们、接触前沿科技成果,激发出无限科技创意和思想,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共同“预见”科技造福生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