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泓院士】我和赵景柱老师的相识相知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字号:

  202184日一早起来在手机上看到令人悲痛的消息,我们的老所长赵景柱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虽然对这一天的到来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当它真的来到时还是觉得无法接受,无限哀伤。 

  我和赵景柱老师相识于2001年。那一年我结束了在日本、美国和加拿大连续11年的海外留学和工作,以百人计划研究员的身份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赵景柱老师时任中心主任。虽然他是单位的一把手领导,但是因为专业领域不同,平时也没有什么机会深入交流。直到次年第一次参加单位的发展战略研讨会,我才算真正认识了赵老师。他讲话有时活泼风趣、平易近人,有时又直来直去、果断坚毅。尤其是他对我们几个刚回国的年轻人讲 我们搭台,你们唱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赵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慢慢的时间长了,我才知道“搭台”两字说说容易,做起来有多么不易。当时中科院刚刚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面临着研究体系重组、研究队伍再建的艰巨任务。那时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几乎所有的科研办公都集中在一座综合楼上,空间不足严重制约了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赵老师率领中心领导班子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建起生态科研楼和环境技术楼,这些拔地而起的建筑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发展至今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记得有次出差傍晚飞回北京,在机场偶遇赵老师搭车一起回来,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把车开到了单位的施工工地。听司机说赵老师出差回京直奔工地是常事。他是一心扑在了为保护生态环境、为单位长远发展而“搭台”这件大事上。 

  一个人能做到知行合一实属不易。赵老师师从我国生态学大家马世骏先生,很早就获得了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他认为他就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的特殊时期,为单位发展、特别是为刚引进的年轻科技人才发展“搭好台”,比他自己“唱好戏”更重要。赵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06年他受院党组安排主持筹建城市环境研究所,这给了他更大的施展舞台。15年筚路蓝缕,15年呕心沥血,他率领一群和他同心同德的年轻战友,在厦门集美的滩涂上白手起家建设起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高地。 

  我和赵老师真正熟知是在院里2015年调我到城市环境研究所任副所长以后。那时他已经卸任研究所领导职务,身体健康也受到了类风湿的侵袭。但是每次我到厦门,他都会关心我的生活工作是否适应,只要时间允许都会约我一起吃个饭。席间虽然常常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但最后我总能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还是围绕着研究所的发展和年轻人的培养这一主题。前面提到他的一些真实想法我也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步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期间他曾几次和我聊起了他最近提出的景感生态学的学术思想,契合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并计划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于景感生态学研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理解这是他卸下了行政领导职务,看到自己创建的研究所逐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才又把精力转向了自己的学术研究。 

  我最后一次见到赵老师是在20214月初,当时我去厦门主持在城市环境研究所里召开的院先导专项大气臭氧追因与控制培育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这次还是赵老师约了陈少华书记等几个人和我一起吃饭。赵老师本就清瘦,这次感觉他愈发消瘦了。平时一起吃饭赵老师吃的就少,这次更是几乎没有动筷子。他只是在看着我们吃饭,主导着我们的聊天。这次聊天没有海阔天空,主题很明确:虽然我不再担任厦门所的副所长,希望我一如既往关心研究所的发展,帮助年轻人的进步。我察觉到赵老师身体状况的变化,还建议他尽快去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最后一次和赵老师打电话是在我参加建党100周年活动期间,当时他身体已经相当虚弱,接电话都有些困难,但是他在电话里的第一句话竟是问我是不是在厦门,是不是在所里。我知道他虽然身在北京住院,但他的心仍留在令他魂牵梦绕的城市环境研究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和赵景柱老师的相识相知让我学到了忠诚尽责、知行合一、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斯人已逝,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