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城市环境研究所年鉴
发布时间:2021-02-10
所 长:曹荣
党委书记:陈少华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
邮政编码:361021
电 话:0592-6190979
传 真:0592-6190977
电子信箱:xnie@iue.ac.cn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和国际科联“城市健康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落户单位。拥有“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工程实验室”“浙江省城市环境过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水环境安全与水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危险废物鉴别和处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室内空气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气环境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城市环境所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城市环境质量演变与生态健康效应、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废物资源化、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单元设置为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研究中心、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中心、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仪器设备实验中心,以及一个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0年,城市环境所重点研发了景感生态方法与实践:以景感生态学为理论的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EOD模式, 被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开行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推荐应用推广;牵头编制《城市可持续发展居民行为指南》《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描述性框架》国家标准;建立了基于景感生态学和趋善化模型的人均碳排放调控技术体系和雄安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方法体系,并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北部湾城市群生态建设中得到推广实践。城市污染场地环境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智能管理平台的研发:针对城市污染场地,建立适用于石化场地环境污染风险监测-预警-管控等管理需求的多层级可视化平台,通过模拟仿真技术集成污染物迁移模拟、场地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价、修复技术筛选等模型,提升场地环境中多源异构动态数据准确性和可用性的数据采集,支撑大数据多目标分析应用一体化运行的场地环境管理,首次将物联网土壤环境智能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应用于场地修复实际工程。城市污泥和餐厨垃圾协同资源化技术工程示范:该技术破解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污泥和餐厨垃圾协同处理资源化的技术难题,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截至2020年底,城市环境所共有在职职工237人。其中科技人员181人、科技支撑人员56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2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16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新增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杰青5人(新增1人);国家青年科技奖2人;国家优青4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享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新增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9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1人;福建省百人计划5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新增1人);福建省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5人;厦门市双百计划7人;浙江省千人计划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人;浙江省宁波市3315团队1个。
城市环境所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点,并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41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21人、博士研究生189人,在读外国留学生共41人,在站博士后17人。
2020年,城市环境所共有在研项目375项(包括新增项目146项)。 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新增1项)、重点项目1项(新增0项)、面上项目41项(新增9项)、承担国际合作组织间合作项目8项(新增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增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0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新增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子课题45项(新增5项);主持或承担技术创新引导专项0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基地和人才专项0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项、承担(或参加)课题0项;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0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新增0项)、课题1项(新增0项)、子课题6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0项(新增0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0项(新增0项)。
2020年,获得科研项目207项,到位经费1332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8项;横向项目128项;中科院项目及课题1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9项。申请专利75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62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4件;授权专利共2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件;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18件。发表论文700余篇,627篇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第一单位241篇),96篇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第一单位49篇),国际合作论文占比38.4%。2020年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
2020年,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深化与地方科技合作,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签署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依托中科院宁波站平台,建设中科院海西创新研究院宁波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地方新增3000万元科技经费投入。与嘉兴市秀洲区、桐乡市人民政府开展科技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内容由单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延伸到为地方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协同创新、技术市场扩展等方面,是城市环境所与地方合作的新模式尝试。发挥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依托单位作用,建设“中科院厦门育成中心环保产业孵化基地”,重点引进和孵化具有高价值、高成长性的科技型环保领域创投公司,首批5家企业已入驻。
2020年,在国际交流方面,研究所在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基础上,以国际科联城市健康与福祉项目、“一带一路”城市环境健康专题联盟为桥梁,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交流的方式继续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展开各项国内外学术交流,始终推动研究所的国际合作工作。2020年发展ANSO会员(亚洲理工大学等)4所,获批承担“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城市环境健康专题联盟,深入科技合作与知识交流,推动“健康外交”。与埃及国家研究中心、贝宁阿布米-卡拉维大学、泰国农业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州生物经济社区发展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推进合作纵深化发展。
2020年,仪器设备实验中心新增5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2台。截止到2020年12月底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共享网的72台,加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48台。全年仪器使用机时102917小时,仪器使用率为105%。为所外单位提供分析测试报告315份。在2020年科技部《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获得良好。
撰稿:聂璇 审稿:魏振宝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