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 长:曹荣
党委书记:陈少华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
邮政编码:361021
电 话:0592-6190975
传 真:0592-6190977
电子信箱:hlv@iue.ac.cn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和国际科联“城市健康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落户单位。拥有“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城市环境所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城市环境质量演变与生态健康效应、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废物资源化、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单元设置为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研究中心、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中心、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仪器设备实验中心,以及一个科学观测研究站。
为高质量做好研究所“十四五”规划,城市环境所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围绕“城市环境质量演变与健康效应”和“城市环境质量协同控制技术”二个主攻方向确定的重大科研任务,结合特聘研究岗位自主部署揭榜挂帅项目,引导和推进科研人员开展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编制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方案和揭榜挂帅项目18个榜单,鼓励跨研究组形成交叉学科的建制化力量,已完成16个榜单揭榜,4个35岁青年科学家揭榜,达到了支持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开展定向性基础研究的目的。
以国重重组为契机,城市环境所瞄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重塑战略科技力量,切实履行心系“国家事”、肩抗“国家责”的使命担当。2022年10月,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申请建立“环境过程与污染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1月,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重组“区域生态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工作进展平稳有序。
2022年,城市环境所仪器设备实验中心新增5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台。截止到2022年12月底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共享网的72台,加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53台。全年仪器使用机时102376小时,仪器使用率为98%。为所外单位提供分析测试报告737份。在2022年科技部《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获得良好。
截至2022年底,城市环境所共有在职职工249人。其中科技人员189人、科技支撑人员2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3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161人。
城市环境所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并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7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58人、博士研究生218人)、在站博士后52人。
2022年,城市环境所共有在研项目557项(包括新增项目318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46项(新增1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增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增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2项(新增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1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新增2项),课题13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基地和人才专项1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5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新增1项)。
2022年,城市环境所开创环境原位活性抗性菌研究的单细胞新方法,建立了准确示踪复杂土壤环境原位活性抗性菌的单细胞拉曼-靶向宏基因组新方法和新平台,破解了测序或培养技术无法揭示微生物原位功能的技术难题。利用所揭示的土壤活性抗性菌的丰度和活性,定量出土壤表型抗性水平,为微生物抗性风险评价提供新指标,填补其无表型信息的空白,对推进环境抗性风险评估与制定防控策略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Microbiology、PNAS发表;编制《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梳理了三大城市群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四个维度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演变历程,研究发现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发生全局性变化。报告作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首批发布的五大报告之一在院级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环境报等20多家媒体作相关报道;研发了城市多源固废时空图谱绘制及回收处置技术,城市污泥高效脱水耦合热解制备污泥生物炭等成套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东莞等城市开展工程示范,构建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有效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和无废城市建设。
2022年,发表论文810余篇,692篇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第一单位207篇),121篇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第一单位45篇)。2022年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申请专利86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68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3件;授权专利共83件,其中国内授权发明专利55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5件,国际专利3件;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14件。
2022年,城市环境所与厦门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厦门市拨付资金1.7亿元支持研究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大楼、研究生公寓楼建设,并明确研究所引进人才全面享受厦门市各项人才政策。研究所设立全资资产管理公司1家,以无形资产作价或技术支撑孵化方式参股、设立环保科技企业20余家(参股19家),共5人全职从事科技开发工作,2022年,研究所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7亿元。参股公司中科同恒的“分散污水处理技术”相关成果在厦门、漳州、龙岩等地216个行政村成功推广,工程日处理水量总和突破5万吨,累计合同总额约13亿元。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峡城市环境高峰论坛暨厦门国际环保产业创新技术展览会,该论坛已纳入国台办、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海峡论坛”分论坛,促进两岸科学技术交流和产业融合。
2022年,以城市环境所为依托单位的“一带一路”城市环境健康联盟中期考核优秀。联盟发挥城市环境所的环境治理技术作用,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环境健康问题。举办了“生态系统与人群健康”国际会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国际研讨会、首届“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国际暑期课程。由城市环境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发起的“城市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列讲座成效显著,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品牌。
由城市环境所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Soil Ecology Letters》期刊,刊登领域主要包括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互营和食物网、土壤微生物组、土壤—植物相互作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生物修复和恢复、土壤多功能性、土壤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土壤生态过程的突破性技术、新理论和模型。2018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2021年3月被Scopus数据库收录;2021年5月被ESCI数据库收录;2022年4月被CSCD核心库收录;2023年获首个影响因子JCR2022为4.0。
撰稿:魏振宝 吕宏 审稿:卢新